
這幾年埃隆馬斯克一直霸占著輿論頭條的位置。儘管矽谷的裁員潮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,但馬斯克對於Twitter大刀闊斧的“改革”仍然在美國社會顯得有些刺眼:入主推特的第一天,就解散了董事會,隨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辭退了將近一半的員工。緊接著又用“鐵腕”的手段進行又一輪清洗後,原本擁有7500人的科技巨頭僅剩下1/3的員工了。
從PayPal開始,馬斯克身上就附著了太多的標籤,“天才”、“瘋子”、“騙子”、“傻瓜”等等。在眾多的人設裡,有一個標籤格外地吸引我的注意,那就是“傻瓜”。過去幾年,“鋼鐵俠”用行動告訴世人,一旦一件事情被他認定是正確的,便會以近乎偏執方式落地實施。這在很多人眼中,尤其是當下這個愈發“精明”的社會裡,這種行為充滿了傻勁和愚蠢,無數人通過做空特斯拉來等待馬斯克的崩塌。然而幾年時間過去,曾經被民眾嘲諷的“傻瓜”卻在爭議和質疑中成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人之一。現在,我們是否該審視一下歷史,審視一下我們自己,這樣的“傻瓜”究竟還是不是一個貶義詞?